留美学子: 如果再来一次,我不会这么早留学
【留美学子】 第1465期
教育精华 篇篇出彩
净土与纯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Joy Gao
2001年出生,现在德州达拉斯私立著名女校 The Hockaday School 就读,成绩优秀,热爱体育和艺术,是学校网球校队成员。
高中全程修 Filmmaking 艺术课,自9年级开始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拍摄社会题材的电影短片,并开创了自己的公众号“乔姐说电影”,不定期发表自己对各国电影的原创文学评论。
近期拍摄的小电影“The Blessed Burden”(中文名:孝道) 入围达拉斯国际电影节决赛,并在当地华人圈引起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The Blessed Burden” 视频
而陈屹视线与 Joy Gao 的对话,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
可否分享一下,怎么想出"孝道"这样的主题?
我一直爱国感很强。无论是对中国食物、文化还是习俗,自始至终都有一种不能发扬光大也要誓死捍卫的使命感。
第一年英语课偶然讲到中华孝道,老师抛出定义后让大家探讨。正当我摆好架势准备宣扬一番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时,旁边的同学竟在自己浅薄的理解上无厘头地理论一番后得到大家的赞赏。
我完全接受不同观点也乐于探讨,但她对孝道的否定和抨击丝毫没有抓住其精髓,相反地,她钻牛角尖,顽固地认为尽孝 = 强迫儿女做出某种行为取悦父母,甚至认为这种传统涉及到了人身自由和人权的侵犯。
我初来乍到,也确实满肚子想法但不善表达,觉得此时发言可能非但无法澄清我大中华孝道的博大精深,反而越描越黑招群嘲,只好欲言又止。然而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我一直牢记于心,并告诉自己一定会在未来把孔夫子的孝道以最特别的方式呈现!
我从小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其中外婆在塑造人格上对我影响至深。外婆并不是一位学腹五车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但关系到道德与责任的问题她丝毫不怠慢。从小到大,她一直用要求自己的严格准则要求我。我虽说不是道德模范但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底线并从不逾越。
小学有几年父母都被外派,学业和生活大体都是外婆掌大局。外婆虽然不是那种很温柔从不发脾气的人,但很少对我发脾气大嗓门。我曾有一次惹外婆生特别大的气,印象特别深刻。
那天早晨,外婆叫我起床后,照例帮我把书包和文件夹放到了门口,文件夹没放稳滑倒了。当时的我有严重的早起怨气,至今我还记得自己说的话:“你要放就放好,就是你没放好,我的文件都散了!”
因为我一句不以为然的抱怨,外婆的脸瞬间拉了下来。我瞬间意识到大事不好,以为她会大发雷霆,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冰冷冷的一系列反问:“你觉得我们为你做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吗?你享受他人的劳动成果都是理所当然吗?你觉得外公和我待在这里是为了谁?”
我缄默半晌,习惯性想张嘴反驳,却发现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看了看外婆,她眼里只有失望和伤心。
那天我们上学路上一句话也没说,外婆拒绝一切形式的交流。这件事之后的几天,外婆没有过多地责备,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起不断帮我总结不断促进我反思。外公气得回老家的火车票都买好了,最后还是在外婆的劝阻以及我的诚恳道歉下留了下来。
时至今日我可能才意识到自己幼时的无心所言的严重性,也幸好年幼,人格尚未成型,老人并未过分计较。如果不是年幼时的经历,如果不是外婆及时警醒和帮助我自我反思,我可能很久都不会明白亲情中的付出不是理所当然。
我们都希望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是被爱的最多的那一个。我们对于爱我们的人都心存感激,但似乎到了父母这里,好像都是理所应当。
我不断反问自己,我是不是已经习惯了接受父母对我的好,这种习惯是不是已经变成了我内心深处的顺理成章。我想了很久,我发现不是的,我之所以觉得理所应当,并不是习惯了接受父母对我的好,而是我百分之一百的肯定,无论我怎么对他们,他们永远也不会离开我。对于父母来说,当子女长大成人后,他们最害怕听到是子女说不需要他们了。
孔子的孝道不过是给子女对父母的感恩起了个名字,它不是任何形式上的道德绑架,只是传递世上最纯粹的、唯一不能消亡的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视频完成后观众的反响是什么?
其实早在去年十二月初就完成了剪辑,在学校某次大会上有播出,观众反响都还是不错的,有老师和同学找到我说自己被感动到哭。之后我投递的电影节不下少数,但一个也没有入选。不过也在我意料之中,因为一开始我没有绝对的自信让美国人能理解我想传递的观念。
就连在与最熟悉我的电影老师沟通此项目时,她也就一些画面提出过疑惑,不太理解孝道本身也并不觉得这些画面准确地支撑了主题。好在今年三月底终于有消息,入选达拉斯国际电影节,父母发到朋友圈才知道原来华人圈里许多家长都产生了共鸣,我甚是欣喜。
有家长建议我给学校年纪稍小的美籍华裔学生开个讲座,专门针对孝道与这部电影的表现形式做一些讲解。说来惭愧,我并不觉得自己具备对孝道最透彻最周全的理解。再加上美国孩子从小就被培养批判性思维,很会辩论讲道理,所以我是有些害怕自己无法站稳脚跟三两下被她们说懵带偏,到头来自己的立场都不明确了,很容易发展成最后难以自圆其说的场面。
不过如果家长们真的信任我欣赏我的作品的话,我乐意去多做准备,争取给孩子们带来很有意义的“一堂课”。
拍摄中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难题和惊喜?
难题:
选角一直是我作为住宿生和国际生的难题。缺乏资源(房子,人,车…)成为了我较大的阻碍,所以我需要付出比走读生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联系愿意义务帮助我的人。当初我先联系过学校的中文老师,老师的形象及其女儿年纪都很合适这个剧本。几次沟通后发现时间冲突实在排不过来,那一刻其实有些失落的,因为前前后后交流持续了两周时间,最后无果,使我不太能看到希望。
剧情需要华裔母女并且母亲中文流利,其实大家都挺忙的,很多小学生周末都被课外班排满,尤其华裔家庭对子女更严格,课余时间都用来做其它提升综合素质的事情了。我这人脸皮又比较薄,不太敢直接请求学校的华裔帮忙,也担心合作上会有问题。
后来终于通过本地认识的一位阿姨联系到了 Julie 阿姨,恰巧女儿年纪适合出演而且刚好周末有空,几次电话沟通后很顺利地对剧本达成了共识。在这里非常感谢我在片中的妈妈Julie阿姨提供场地并和女儿倾情出演。
找到演员和场地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但我还想分享一下一个大概所有电影人都有共鸣的难题:导演综合症。
我的表现在于在拍摄前一天永远觉得自己准备不周,难以入眠。以及在与长辈合作时如何准确地让他们做到我想要的效果并不让他们感到厌烦。虽然我从来没有过在拍摄进程中全盘崩掉的经历,导致最后剪片非常心累的那种,但我会过分焦虑,过分质疑自己的实力,这一次这种感觉尤甚。在此之前我没有见过 Julie 阿姨和她的女儿 Melinda,与初次见面的演员合作我确实比较紧张。好在阿姨非常和善、女儿也很可爱!
原来剧本里有一个太阳光撒在盛开的鲜花的画面,暗示片中女儿得到了启示,决定做出改变。但当天暴雨,我也没有其他备选方案,只好删掉这个镜头。也许有它我这部片境界会更高,寓意会更深吧,哈哈哈。
惊喜:
虽然这个项目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剪辑绝大部分都是我独立完成,但是电影制作的核心就是团队合作,一部电影的质量就能看出它背后团队的质量。我非常有幸得到了室友和学姐的帮助,一位负责收声一位负责掌相机,两位都是学过电影制作或者有电影经验的人。我非常感激她们乐意在周末休息时间帮助我拍摄一整天。与其说这是惊喜,不如说是我生活中的些许小确幸吧。
作为美高的留学生,你对早期来留学的态度是什么?
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可能不会选择这么早就出国留学。并不是说受到全世界最高等教育的我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是年幼出来留学让我过早地承担了很多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压力和挑战,它们在使我以疯狂的速度成熟的同时也在使我这个年龄本该具有的纯真一并消亡。早点成熟挺好,但过程确实不令人愉快享受。
电影《天气预报员》中有一句台词: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尚未成年的我现在看来,不管是哪个阶段的世界,都没有容易这种事情,都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的。不是无病呻吟,生活的确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困难。
我很早就
习惯了
遇到困难不先求助父母,先自己思考如何解决;
习惯了
情绪濒临崩溃时依旧面不改色,让自己起码看起来过得还不错;
习惯了
面对不公和委屈不为所动,自己消化所有负面情绪并不让其影响主线任务。
(田丹摄影)
没有真实经历过留学生活的人可能很难理解我们的生活何来不易,按部就班地学习不就完了吗,国内高考还那么苦呢。我们都未曾站在对方的处境思考过对方生活不易,所以我们都不要去用自己的阅历和思维忖度别人。
这些年来,我的耳畔时常响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希望我们都认可自己现阶段的付出是有价值的,觉得进入好大学带给自己的不仅仅是功利的一纸文凭或较高的平台,而是真心认为好大学能塑造自己未来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价值的人,我们都是向着诗和远方奋斗的雄鹰!
早期留学的确会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小孩很早建立独立人格,但我建议家长还是综合评估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低龄出国留学。路有那么多条,不一定非选这条不可。我朋友圈有一位家长,喜欢分享孩子在学校的点滴,顺便每次表扬一下美国教育多么能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动手能力、情商等等。我不否定自己在这里的收获,但我觉得如果人人都如教育家般鼓吹某种教育制度胜过另外一种并呼吁一个国度采取其制度,是非常没有远见的。
(田丹摄影)
直至现在我都不敢说素质教育胜过应试教育,因为这着实是一个难分胜负的辩题。没有哪一种制度,教育也好,社会也好,是楷模般的存在。各有各的好,这话不是敷衍不是官宣,是因为真的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适合对象,也各有各的选择群体。
高中留学你收获了什么?
应该是一种遇小事应付自如,遇大事波澜不惊的能力吧。就如我上面谈到的,我足够自信地认为自己具备超出年龄的抗压、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能力。这些也确实是在高中生活中磨炼得来的。
学术上,我对自己GPA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每一份作业、项目、考试,我都无比谨慎地对待。从前作为“差不多小姐”的我彻底更换了作风——小到一封邮件不出现低级失误从而导致印象分大减,大到一次大考我会立下“我不会让自己不拿满分”的flag,合作完成项目的同学都希望做我的组员,因为深知我自始至终一丝不苟的态度。
最开始这种态度所带来的压力是很大的,每日每夜紧绷着弦辛勤劳作。
到美国上学第一年,当我下定决心要奋发图强时,我一个月没有出校门,每天不是在宿舍就是在图书馆闷头学习。但久而久之优秀成为了习惯,我也不必再继续坚持原来的笨方法。
第二年,我慢慢调节紧绷着的弦,弦崩久了会断。我逐渐开始忙里偷闲,开始课余时间适当放松,当我调整到一个最为平衡舒适的状态,我知道自己又上了一个台阶。
到第三年,我不会因为一次与老师的单独会谈而焦躁不安,我更不会再因为一次占比较大的考试而紧张得全身发抖,这些都源于前两年的经历带给自己的强大内心和坚定信念。事情多到爆炸时我也从不觉得自己不具备高质量完成它们的能力,因为一路走来我好像从没大垮过。
真正的成长不是“变老”。有些人只是年龄在涨,思想停滞不前,自我提升意识薄弱,与其这样,还不如让时间永远停留在婴幼儿时期这样也没人嘲笑你无知。
人永远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我在这里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危机意识的提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很担心自己非但没有超越自我反而连维持现状都难以做到。所以我严格管理自己的时间,永远让自己的生活只受自己支配,永远让自己做有选择权的一方。
谈谈女权
高中女校把女权意识渗透到了校园生活的点滴中,学术课堂(尤其人文类)经常围绕女权话题,集会讲座经常请成功女性分享经验。女权的本质是平权,我虽然不像许多身边同学那样高喊女权参与游行,但我确实在学校的影响下对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自我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前,我一直比较认同大男子主义观念,例如:“男人赚钱养家,女人貌美如花”、“是女人就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男人管世界,女人管男人”。好像没什么不对,社会本该这样运作的不是吗?男人就该占主导女人做后勤?直到我见识了丈夫是前任总统却依旧想通过自己双手打下一片天的希拉里克林顿,直到我重新认识了孕期依旧大满贯蝉联并在产后回归球场后一如既往潇洒的小威,直到我偶然读到霸气宣称“我的身材我作主”并不再受社会对女明星病态的身材期盼左右的碧昂丝,我对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的判断发生了转变。
如今我有胆量在公共场合、前辈面前,坦然地对一切物化女性、贬低女性、低估女性的言论进行理性抨击。人类永远不能指望社会能在我们无动于衷时突然就变好,变得更公平、不苛刻。社会是我们的,我们也只能指望自己。一切极端革命的背后是无数人的血与汗。
我们的社会总是标榜嫁入豪门的女性多么成功,却殊不知她们自身已是多么优秀的个体。人作为个体,靠别人之前永远先靠自己,永远不要想着通过跟另一个人的利益体结合就能安然度过后半生——死于安乐。
一个女性,并不是说一定要像希拉里小威碧昂丝那样做出引起社会轰动的事情,但若以她们为榜样,修炼其基本精神并通过实际行动不断强化,她所获得的财富是任何人渣烂感情都无法掠夺的,是任何屌丝拖油瓶都无法消磨的。她的经济和精神是独立的。她在自己最富足的情况下交到的朋友才更会是手足之情,追求到的爱情才更会是灵魂伴侣。
你希望自己再拍摄什么方面的主题? 带来哪些思考?
我现在正在拍摄一部纪录片,关于学校一位残疾人跨栏教练的故事。因为我高中第一年暑假也拍摄过一部关于残疾人的纪录片,所以这次的主题是想与其做呼应的。
第一次见到那位教练是去年网球队健身房训练时,他带领的田径队恰好也在。从那时起为他拍摄一部纪录片的想法就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相信大家都跟我有同样的疑惑,一个双腿残疾的人,怎么可能指导运动员跨栏呢?带着这个疑惑,我今年联系到了他,两次采访过后,我发现了他身上异于其他教练的闪光点,他不仅仅是个极其平易近人善于沟通的人,还是个哲学家,音乐家,思考者… 我很庆幸自己利用这次拍摄机会认识到了这么有趣的灵魂。
我暑假还想在国内拍一部剧情片,但主题和内容都还没有思路。这段时间会走点心多注意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希望能抓住一个小点然后延伸成一个故事。
采访人【结语】
非常撞击我心灵的是你讲述坐在轮椅上的教练老师的故事,你说:“我很庆幸自己利用这些拍摄机会,从老师身上看到,如此有趣的灵魂。”其实去发现我们不知晓的东西,这就是教育给予我们带来的力量。
另外,也想提到你所说的:“电影《天气预报员》中有一句台词: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刚采访了的前耶鲁校长,作为一个精英的富二代,他还能有如此的自推力和使命感,超越一个小我,去为世界中的大我而努力。
这次对话就到这里, 期待你新的作品诞生!我们再次相会在【留美学子】平台上!
【部分观众反馈】
观众一:
影片很棒!感动的是在她这样的年龄能够理解孔子孝道的真正内涵 ...... 从小在美国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长大的华裔子女,也许不能一分为二理解孔子思想带给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多面性,误解了一些孔子孝道带来的正面的东西 …… 这个视频之所以好,是给我们大家都留下一些思索。
观众二:
看完这个视频,我真的觉得只有国内来的小朋友才能做得出来,这边的小ABC们都太强调人格、思维的独立了,百善孝为先的概念是他们从来也不会接触到也不会认可的。这种情况很正常,只能说是社会现象了……
观众三:
我最近看电视剧知否知否,感觉对女孩子们感受伦理、懂得进退很有帮助,还有就是中文一定要好好抓。
注:本文照片分别来自田丹摄影、学校网站和作者本人。
○
【留美学子】已发1464期,近期文章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